把握协同创新规律 加快高校科技体制改革——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
“十八大报告中55次出现‘创新’,其中还特别提到要‘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’”,坐在中国矿业大学洒满阳光的校长办公室里,温文尔雅的葛世荣校长有点激动,他难以掩饰改革的迫切之情与坚毅之心,“这说明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构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”。
去年4月,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,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。今年,教育部、财政部启动实施“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”,全国先后建立了一批 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。
今年9月,由中国矿大与相关高校、科研院所和矿业企业联合组建的“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”正式成立。这既是煤炭行业科研提升的一大契机,也是我国矿业领域科技与经济紧密合作、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。
高校科研一定要敞开大门
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: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,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。
这句话给了葛世荣更大的信心,这位有着多年高校科研管理经验的校长说:“和211、985工程校内配置资源不一样的是,协同创新要求突破学校界限,与社会创新资源整合,提高服务能力。换句话说,高校科研一定要敞开大门。”
当前,科技创新的布局和思路已远远跳出了单个领域和“纯科技”的范畴。在葛世荣看来,遵循科技创新规律,关键就是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,加快创新价值实现,立足需求拉动、技术推动、竞争驱动多视角以及产业链、技术链、价值链多维度来整体部署和推进,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协同创新”,合理配置和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,促进各种创新力量形成合力。
“中国的大学长期是封闭式的办学,虽然也提倡面向社会服务,但是我们还是在校内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,与社会的需求、国家的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。”
“高校里的科研,课题组、夫妻店、师生店、单打独斗什么样的都有,这样一来不仅造成科研力量分散重复、资源浪费,也达不到大团队协同攻关的高效率和高水平;而大学现有的教学,主要形式就是对着黑板上课,实验室里做实验而已,学生的知识结构、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、企业需求严重脱节。”
面对现状,身为一校之长的葛世荣很清醒,也很焦急。
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,就是要把中国煤炭行业领域所有的创新要素集成起来协同攻关。在葛世荣看来,企业、科研院所进入学校,给学校带来一股强大的创新活力。
“这首先是人才培养的改革,众多协同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煤炭龙头企业的科研人员来矿大讲课,他们带来的都是最新最前沿的技术,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去实践锻炼,等同于把课堂空间放大,学校也不需要重复建实验室。国际上最现代化的矿井在中国,这是校园内建不了,课堂也讲不清的活教材,但学生到那里看一眼比老师讲十遍都管用。”
中心的建立还更加有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克。“各种创新要素汇聚于此,打破以前小而散的研发状态。”葛世荣讲,“协同创新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,首席科学家、骨干研究人员面向全球招聘;项目经费专款专用;研发力量、研发经费更集中,更有利于科技难题攻破。”
制度创新须走在技术创新前
春风吹皱一池水。
在实验室、研究中心林立的高校里,划一个圈,建一个协同创新中心,俨然成为一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区,怎能不激起千层浪?
如何保障协同创新中心有条不紊的运行,葛世荣有更深入的思考:“学校要运作这个协同创新中心,首先要改变管理理念,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课题。”
为此,中心研究制定了《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章程》等七个文件,对科研组织、人事管理、人才培养、财务资产管理、国际协同管理、考核与评价办法都进行了详实的规定说明。
科技发展取决于人才积极性、创造性的发挥,没有对人才价值的充分尊重和认同,就不可能有创新的动力。但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并没有完全体现出科技发展的这一普遍规律,存在“重物轻人”、见物不见人的倾向。据统计,目前我国科技经费中人员费所占比例不足25%,而世界各国一般都在40%—60%。
这正是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,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
“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,薪酬怎么给?人事关系怎么办?财务制度怎么定?科研成果怎么考核?”协同创新中心筹建之初,葛世荣心中也有几个大的问号,但是现在问号已经被拉直,成了肯定的叹号:“过去人事关系要求调入,这样会使很多协同单位丧失骨干人才,因而缺乏协同的积极性,必须打破这种机制,建立不为我有所但为我所用的机制。我们提出不办理人事关系,采取聘用制,三年或者五年内在中心工作;采取年薪制,给予高薪,专心从事研究,经费专款专用。成果意在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,是创新目标型的评价,不能够再按照以前的SCI、获奖等的评价。”
企业做到“四出”才算创新主体
“独木难成林。开放与合作,将极大提升创新能级。协同创新中心是继产学研之后的社会各方又一次深度合作,这次合作是不论身份、不论资产、不论所有,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这个目标就是解决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。”
葛世荣一语道破过去产学研合作的问题根蒂:“三方脱节很厉害,要把它拽到一起,现在协同创新中心要换一种思路。”
企业要真正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。企业的创新主体如何真正体现?葛世荣总结了“四出”,即“出任务、出研发资金、出研发人员、出应用成果。”
“神华、中煤等集团都是国内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,他们提出的需求,基本代表着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需求。他们要提供研发经费,但不是不闻不问,人员要全程深度参与,研发不好,方案不好,要及时提出问题,不能等到设备造出来,放到现场,再说不行。”葛世荣解释说,“最后,产品研发出来直接在现场做实验和改进,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。”
高校是协同创新的主力军。“围绕一个课题,邀请各个高校的科研力量集中到协同中心工作,不单是内部协同也可以是外部协同,不仅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。”
“现在,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在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,今后各个省、各个高校也要有不同层级的协同创新中心,算下来学校几乎1/4的单位都涉及到协同创新的先行先试了。星火燎原,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就能体现出来!最终,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将落实到学校办学实践中,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,以‘国家急需、世界一流’为根本出发点,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发挥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量源。”